外出旅行摄影装备的最佳实践 - 附 Vlog 运镜指南

Photography Nov 24, 2019

单反

不算卡片机的话,我最早是在 2015 年买了第一台单反相机,D7100 + 尼康 18-105 镜头,同时还买了一款轻装时代的三脚架,这俩加起来就两公斤还多,那时候也是真的年轻,背着个大包,手里端着相机,包底下挂着三脚架,跑遍了半个中国,详情可以参考下这里:

后期 18-105 被换成了适马的 17-50 mm f/2.8 定光圈,成像素质还是挺不错的。然而这些设备已经被灭门全出了,因为这个相机和镜头在潮湿的新加坡长了真菌,捂脸.jpg,不过灭门之前还是留下来过一个全家福。

俗话说卖东西一时爽,一直卖一直爽,把常年吃灰的东西卖掉换成钱,还真挺有成就感。D7100 吃灰的原因,就是实在太沉了,现在老胳膊老腿,根本背不动,出门没有带上它的欲望,照片拍的再好,最后不还是传到社交平台,压缩到 1080p 都不到的画质,用什么拍都一样啊。

无人机

图里那台无人机,在我爸的撺掇下,以及现在的政策不是很明朗,还有过海关总提心吊胆担心被没收,或者电池容量超标被安检卡住,干脆卖了得了。今年大疆出了 Mavic Mini,Wi-Fi 图传,等过个半年看看情况,1500 以内收个二手的,作为旅途中拍摄补充镜头的设备也挺不错的,二手性价比高的原因,是这玩意儿买到家,绝大多数用户就前几天飞一下图个新鲜感,后面根本不会用,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对,说到无人机,我在郑州飞的时候,被警察抓到了警察局,录了指纹写了保证书,后来看我是留学生决定从宽处理,真的不敢乱飞。

稳定器

接下来就很有意思了,没了单反,我买个手机稳定器不过分吧,4 月份买了个 Osmo Mobile 2,最开始只是想把它作为一个 iPhone 原生相机的补充,只提供稳定器功能(当然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并没错,因为 DJI GO 太耗电了),但是由于 2 代 Osmo 砍掉了扳机键,机器自身的按键太少不足以方便的操作,所以只是作为稳定器,并没有什么过于吸引人的地方,去动物园的时候带过一次,拍了几条视频,确实挺稳。

直到这个时候,我对 Osmo 2 还是有着不错的印象,虽然没啥用,但是中规中矩,直到有一天我下载了 DJI 的 app,配合稳定器使用,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App 里面的轨迹拍摄,延时摄影,尤其是物体追踪简直不要太好用,分分钟出小视频的感觉。你以为我要开始夸 Osmo 了是吗,那就错了。然而代价就是手机的电量,自从打开 DJI GO app,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下掉,基本上一分钟掉 1% 甚至更多。也就是说拿着稳定器,出去散个步一边构图一边拍,大半个小时就能喜提手机的低电量报警,然后这个云台的设计,还不能在使用的时候充电。

DJI Osmo 2 号称能续航 14 小时,但是用户要担心的根本不是 Osmo 的续航,手机放上去一个小时就跪了,想要充电必须把手机拿下来,当成手机支架用都不行,因为充电口被堵了。那天晚上我的充电宝也快没电了,前一条延时的构图不太行我想重拍,充到 17% 的电量,三五分钟拍完视频,就开始了第二阶段的低电量提示。好在充电宝没有掉链子算是拍完了,虽然智能跟踪物体用起来很舒服,但是这个耗电速度,以及不能在安装好的情况下充电,促使我凌晨一回到家,就在二手网站挂了单子,然后当天下午就有买家收走了。

在挂了卖单的当天,我在 DJI 官网下单了 Osmo Mobile 3 代,拿到手之后做工稍微有点差,但是扳机键很好用,可以进入锁定模式和运动模式,除了用追踪功能需要 DJI 的 app 外,其他拍摄任务都可以用手机原生相机搞定,这也是个很省电的策略。并且 3 代支持一边用一边充电,除了云台的俯仰轴限制较大,也没什么别的缺点了,俯仰轴的问题可以通过手的姿势来解决,也不算大问题。

微单

解决完拍视频的问题,就该解决拍照片的问题了,iPhone 的相机再好,那就能塞下一个 6.29 × 5.21 mm 的 CMOS,微单再小那也是个 23.5 x 15.6 mm 的感光元件,这是完完全全的碾压,更别提单反和全画幅单反,这是物理层面的碾压。纵然苹果有他的算法,可以让色彩看起来更真实,照片细节更丰富,大有超越相机直出照片的势头。但是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相机直出的照片,那就是用来看构图和主体的样张,Raw 格式用 Camera Raw 调节一下,照片的宽容度,细节的丰富程度自然是不用说。

不过我没有贬低手机摄影的意思,在这个计算摄影的时代,手机通过强大的运算能力,降低部分专业操作的门槛,比如 HDR,调色,延时摄影,甚至大疆用 CV 来做到物体追踪,降低复杂镜头拍摄门槛,这是移动设备的优势。但是如果说到忠实记录环境,确实是需要相机的,感光元件在物理层面的碾压,靠算法永远不能超越。

那么问题来了,我刚灭门了尼康,该怎么选相机,权衡之下选择了索尼的微单,搭配 18-105mm F4 G 镜头,成像素质还行,拍视频也可以,尽管我大概率不用他拍视频,因为理论上手机稳定器效果更好,视频是动态的,相机和手机的素质差距不像拍照片那么大。

有了相机,还是得有个三脚架,全尺寸的三脚架是不可能再买了,用不到几次,还背着重。于是我买了个 20 厘米长的桌面脚架,顺便还能支撑 Osmo 3。外出旅行的时候确实会受到一些角度上的限制,因为只能离地 20 厘米,如果有书包行李箱/桌子椅子柜子可以垫在底下,参考了下别的 up 主,低角度拍摄的效果也还挺好的。

结论

关于拍摄装备的最佳实践,基本上就很明朗了:

  1. 单反是不可能买的
  2. 手机云台必然选择 Osmo Mobile 3,如果要拍视频的话。不过对于非重度使用者,原生相机 + Osmo 2 代也可以用
  3. 微单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套头显得太廉价,可以升级到 18-105 f4 或者 14-70 f4,但是切记不要变成器材党,买索尼镜头时候流下的眼泪,就是当初买相机时脑子里进的水
  4. 三脚架看个人喜好,重度使用者可以买
  5. 无人机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拍几个补充镜头加点情调就够了,选择 Mavic Mini,专业人士必然是选择 Pro 或者精灵系列

整套拍摄装备下来,除去收纳包,手机 200 克,云台 400 克,微单加镜头 800 克,桌面脚架 150 克,无人机 250 克,这基本上没有再减的空间了。

以上就是我目前在用的设备,当然我也考虑过运动相机,考虑到使用场景非常有限,暂时没有入手,将来有了再更新吧。

一份简单的 Vlog 运镜指南

我的博客有一阵子没写过娱乐一点的内容了,趁着这次澳洲的旅行的机会,来水几篇文章,毕竟我老本行是影视行业,写代码才是副业。

现在随着手机摄像能力的提升,引领了短视频的崛起,更多的人出去玩也不再局限于拍拍游客照了,包括我自之前也买过无人机,剪过 Vlog。但是拍来拍去就那几种镜头,看多了索然无味,下面是之前剪的片子。

所以下面我就总结了一些运镜方式,最基础的推拉摇移跟就不再涉及了,基本功练好的情况下再去研究花哨的动作吧。

规划镜头路线

固定镜头

摇镜头,拉镜头,直线镜头,都是最常用的镜头。

俯仰镜头

俯仰镜头常用于在室内穿梭狭窄的门道而映入画面上方宏大的景观或场景,可以选择物体跟随模式下逐渐抬升镜头,或通过全锁定模式下利用摇杆来控制俯仰轴角度的变化。

环绕镜头

环绕镜头即以主体为中心点,进行圆弧或环绕拍摄,建议物体跟随模式进行均衡地移动角度,保持主体始终在画面中心,能够从多角度展示主体的形状或动作。

拍摄有入场的镜头

如果有主角的的旅拍视频,那么一个情景不错的人物入场镜头,不仅具有“仪式感”,甚至还可以起到加分的作用。

跟随镜头

在人物后方跟随,机位可以适当从高到低运动,也可以超低机位跟随。

环绕+跟随镜头

正对人物面对面运动,然后环绕到后方,之后转成跟随,难度较大。

多轴运动镜头

多轴运动镜头即可让稳定器在拍摄中在航向、俯仰甚至是横滚角度中自由发挥,给拍摄者更多创作空间,难度也较大,容易翻车。

转场镜头

拍摄长镜头

一镜到底的方式,然后想办法衔接上下一段内容,之后硬切到下一个场景。

甩镜头

镜头A拍完之后快速甩,比如向右甩,镜头B先从左向右甩,之后稳定下来拍摄内容,两段可以无缝衔接,如果搭配上人物的对应身体移动,会更自然。同样的,也可以向左,向上,向下甩。

遮挡转场

是指镜头画面从某一物体短暂遮挡,逐渐拉开映入全景的一种拍摄手法,配图有点不咋地,实际上这个技巧很好用,比如拍摄的时候,路过一棵树,用树干遮挡镜头,然后下一个镜头也从树干出来,重新开始新的内容。

相同的构图

拍摄相同元素的画面,相同的构图。使用重复的构图,能够让相同背景、相同动作或相同物体的不同呈现方式带给观众记忆感。

类似的形状或色块。圆形、方形的物体,比如拍摄美食,在画面中心的同一构图及比例中闪快出现,能在旅拍作品做快节奏画面的辅助填充。

拍摄不常见的视角

垂直仰拍

垂直仰拍的视角不仅仅可以静置相机将镜头向上拍摄,还可以在锁定模式下,调节俯仰轴至相机镜头垂直向上,再通过摇杆控制航向轴方向,让画面转动起来营造炫目效果。

超低机位

低角度地面跟拍,既是仿照宠物视角,使相机镜头以低角度甚至是贴近地面角度进行拍摄,且越贴近地面越能突出掠过地面的画面感。

穿越框架

如同前面的俯仰镜头,从室外穿梭狭窄的门框进入室内,如同切换场景切换时空般。

升格画面

升格及通过高帧率的拍摄使画面呈现慢下来,通常来说,升格的效果能让画面的逼格瞬间提升。

靠近主体

靠近主体的镜头,能与迎面而来的主体形成画面冲击感,可以是直面或环绕的形式进行靠近,达到震撼如同即将碰撞的画面效果。

参考作品

参考链接

Tags

Jie Li

🚘 On-road / 📉 US Stock / 💻 Full Stack Engineer / ®️ ENTJ